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新闻动态» 科研动态

我校与中国农大、武汉大学联合组建“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

作者:靳军/文 支勇平/摄影          发布日期: 2012-08-13     

8月10日,“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启动会在杨凌举行,该中心由我校牵头,与中国农业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组建,它将通过5至10年时间,全面加强体制机制创新,有效整合和利用科技与人才资源,建成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研究领域科学和技术研发的国际学术高地。

  据专家介绍,我国是世界上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在未来我国农业用水零增长的前提下,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战略水安全,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以降低农业用水比重,缓解国家用水危机。但我国地域广阔、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明显,农业高效用水问题需要多单位、多学科协同攻关。

  我校与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是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研究领域的优势单位且各具特色,区位、优势互补。近年来,三所高校在校内协同、校际联合攻关、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具备了良好的协同基础。与此同时,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也得到了农业部和水利部的大力支持。

  中心组织机构包括管理委员会、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和主任委员会。我校校长孙其信担任中心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武汉大学校长李晓红担任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长安大学教授李佩成担任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雷志栋、孙九林、王浩、王光谦、卢秉恒、高占义、梅旭荣、彭世彰等著名科学家担任委员。我校节水专家吴普特研究员担任中心主任兼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研究平台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茆智担任中心副主任兼季节性旱区农业高效用水分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康绍忠担任中心副主任兼灌溉农业高效用水分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研究员山仑担任旱作农业高效用水分中心主任。

  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将以协同创新为导向,改革形成新的组织管理体系、人事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与共享、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七大新机制,创建支撑我国农业高效用水理论与技术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新模式。围绕农业高效用水这一主题,建立基础理论与共性技术平台和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旱作农业高效用水和季节性旱区农业高效用水三个分中心。针对我国农业高效用水中存在的理论与技术瓶颈,通过整体设计和多学科联合攻关,在旱区作物用水过程与调控、作物抗旱节水品种选育、农田水肥高效利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与产品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原创性科技成果,提升我国节水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启动会上,孙其信、柯炳生、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冯友梅、吴普特、康绍忠、李佩成等先后讲话,从不同角度强调农业高效用水的重大意义,表示将尽全力促进该中心的健康发展。

  启动会由我校副校长王跃进主持。三校各有关专家,我校科研处、人事处、财务处、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处、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出席。

  启动会后,中心召开了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及中心第一次工作研讨会。

我校、中国农大、武汉大学联合组建“农业高效用水协同创新中心”

孙其信校长讲话

吴普特副校长介绍中心建设方案

中国农大副校长李召虎介绍中心组建协议

王跃进副校长主持启动会

参加启动会的领导专家合影

 
编辑:牛秀峰; 终审: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