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 新闻动态» 综合新闻

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2021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日期: 2021-12-27     

一、学科群建设成效显著

学科群完成首轮建设任务,作物耗水过程与调控方向、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方向实现建设目标,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方向、区域水安全理论与水土资源管理方向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建设目标。

学科群在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机理与调控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新发展了作物水肥一体化理论与技术,助推作物水肥利用向节水节肥调质高效生产方向发展。在绿色低能耗精准型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助推节水灌溉行业向绿色、节能减排方向发展。在旱区覆盖作物生境过程机理与模型构建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新集成黄土高原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配套机械,为旱作农业生产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黄土高原干旱过程与雨水资源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助推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创新了实体水-虚拟水统筹调控理论与技术。

二、人才队伍建设成绩喜人

研究院实行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用人方式,建立了跨学院跨学科、国内外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科研组织新模式,积极吸纳相关专业各类优秀人才,营造人才成长的有利环境,实现项目、人才、平台的相互结合,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进一步增强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本年度,团队成员获农业农村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赵西宁研究员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领军创新人才;孙世坤教授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高晓东研究员获得第十三届陕西省青年科技奖和第十二届中国水土保持学会青年科技奖,获批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范军亮入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B1岗位)。研究团队逐渐形成由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级青年人才等多名国家级人才入选者组成,以中青年为主,专业、年龄结构合理、朝气蓬勃、富有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科技创新团队,在我国旱区农业高效用水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和重要学术影响力。

三、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

本年度,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对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优化整合。根据要求,我们在科研院的领导和多个相关学院的积极配合下,对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进行了跨学院、跨学科的优化整合,制定了优化整合方案。经专家论证,认为方案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准确、研究方向特色鲜明、目标和研究任务明确、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优化整合方案合理可行,满足旱区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优化整合工作为工程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部作物高效用水学科群综合重点实验室,完成了“十三五”建设方案,形成了方向明确、优势突出、水平一流的学科布局,通过各实验室及观测站的协同合作,“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省(部)级课题400余项,其中联合申报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项目8项,经费达1.6亿元。全面完成了“十三五”建设任务。

四、国内外合作交流进一步加强,服务“一带一路” 和“上合组织”农业节水科研与技术推广能力不断提升

本年度,依托承担的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引智基地项目(111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进行咨询指导,推动相关研究进展。与国际知名作物模型研究机构USDA-ARS、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英国洛桑试验站、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Kadambot Siddique院士团队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全年共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80余人次,作各类学术报告20余人次。与海外专家合作发表论文40多篇。

积极推动服务“一带一路” 和“上合组织”农业节水科技合作,持续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水利及农业机械工程大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中乌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团队多次与相关合作成员举办线上会议商讨项目实施方案。目前示范园部分设备已安装完毕,配套设施正在建设中。

获批中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绿色智能型水肥一体节水灌溉系统集成与应用》,合作开展农业节水技术研究与推广,推进了绿色智能型节水灌溉技术在中亚地区推广应用。与以色列高校开展合作研究,获批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项目-旱区作物需水过程智能监测和精准灌溉管理。

五、科研创新活力增强,服务区域经济能力提高。研究院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全年共发表SCI论文19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131篇)。组织申报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生态系统水分消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对变化环境的响应”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渠道防渗衬砌冻胀破坏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农业节水科技一等奖; “灌区作物需水无人机遥感及用水量测控技术研发与新产品创制”、“农田水碳循环过程及节水减排综合调控模式”获农业节水科技二等奖;“科研反哺教学,提升节水灌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瞄准国际前沿,创建虚拟水与水足迹课程体系,打造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获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旱区覆盖农田作物模型研究与应用”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制定了陕西省地方标准《黄土高原果园雨水集聚深层入渗技术规范》(DB 61/T1324-2020),“多能源互补驱动低能耗喷灌机组系列装备”入选《国家成熟适用节水技术推广目录》,“黄土高原旱作果园雨水集蓄根域补灌技术”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田间灌溉多功能作业机”、“一机多用微灌灌水器装配线”、“一种用于微孔陶瓷灌水器的自动化生产系统”专利权转让相关企业。通过上述成果转化推广,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中青年领军人才缺乏,培育难度加大

人才竞争进一步加剧,我校与东部或省会城市兄弟院校相比,缺乏吸引力,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难度加大。

(2)缺少国家级科技成果的产出

充分发挥学科群与校内、校外协同效应,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学科前沿,组织优势力量,围绕主要方向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培育重大成果。

(3)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不强

加大对研发的先进节水灌溉技术与装备的市场化推广力度,培育发展成为产学研合作伙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完成对技术装备的改造升级与技术突破,与企业合作,将技术产品向旱区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辐射,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职能。

编辑:牛秀峰; 终审:戚鹏